牛肉堡华侨美食街?香港哪些美食出名

Vghgfyuyt587 by:Vghgfyuyt587 分类:热门菜谱 时间:2024/04/16 阅读:1 评论:0

一、蔡澜的美食文章

蔡澜,著名作家、美食家,与金庸、倪匡、黄沾合称香港四大才子。他写的不少文章中都是关于美食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蔡澜的美食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蔡澜的美食文章篇1:留学时吃生鱼

到了日本留学,半工读,穷的日子三餐三日九顿,都是同样的一片咸鱼,一有钱就大吃特吃了。

寿司是最贵的,最初只选其中价贱的MAGURO,深红颜色。香港人至今还是瞧不起,但是真正在日本海捕捉的「真鲔HON MAGURO」,比近年来从印度或西班牙运来的鲔鱼鱼肚TORO还要有味道,时而用酱油腌个个把钟,切片上桌,是高级食品,和日本人谈吃刺身,如果你说很欣赏MAGURO,他们会肃然起敬。

其实TORO太油太腻,还比不上「缟鲹SHIMA AJI」。此鱼价廉物美,但并非太多人懂得吃的。

日本人吃鱼,要切得整齐漂亮,把肚边最肥美的鱼油膏也扔掉,我吩咐师傅刮了那层TORO肥膏,用火枪略略一烧,美味之极。

鲣鱼KATSUO也能生吃,不过一定要把皮和肚子部份用火烧一烧,曾经看到国内人士就那么生劏来吃,有点恐怖,因为鲣鱼的皮和肚都有寄生虫,尤其是其腹,寄生虫长大了成为一粒粒的黄疮,不烧是不行的。鲣鱼晒干后硬得像木头,我们俗称为木鱼,木鱼刮出来的丝可煮汤或放在豆腐上面,一淋酱油,好像会动了起来。

吃鱼生已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对它很熟悉,其它的鱼就不赘述了,说些在留学时代尝到稀奇古怪的。

在北海道有种叫「八角HAKKAKU」的,鱼身真是呈八角形,八条凸起来的鳞骨,不看到也不相信,此鱼剥皮后片成刺身,肉虽不多,但甚甜美。

同在北海道的有种石头鱼,名字叫为GOKO,一生贴在岩石上,一动不动,不必游水,骨头退化,只剩软骨,斩成块状煮面豉汤,口感和味道都好。

样子奇丑的有称为「虎鱼」的OKOSE,传说猎师上山,必带此鱼在身上,因为山中有妖怪,叫为丑女的山神,当遇到她,把虎鱼干拿出来。发现有比自己更丑的,大喜,就放过猎师不去吃他。现实生活中,把虎鱼切成刺身,有阵淡淡的幽香,十分美味。

说到丑,石头鱼「ANKO」也够厉害,初到日本时在新宿的料亭外,用铁钩吊着一条,有半个人高。因为它全身软骨,离了水面后,肉的重量会把胆压破,整条鱼就要扔掉了。分七个部份,一、肝,可生吃或煮熟来吃。二、鱼翅。三、卵巢。四、柳肉(包括面颊)。五、胃。六、鳃。七、皮。用各部份放入锅中煮,就叫「锅ANKO NABE」。

叫为MANBO的是「翻车鱼」,英文SUNFISH,名副其实地像太阳一样圆。尾部有两片巨翼,皮厚肉少,翻车鱼的刺身呈雪白色,有很独特的味道,吃惯了觉得不错,也可用面豉煮之,皮则是浸醋来吃。

谈回形状较为正常的鱼,三文鱼日人叫「鲑」,分为白鲑、红鲑和姬鲑,至今在河流中还能见到鲑鱼由海中游入产卵,但这时已变形,下颚上翘,狰狞可怕,没人敢去吃它,除了灰熊。

日人早知三文鱼寄生虫甚多,绝不生吃,多数用盐腌渍,切片烧之或煮之,就是我穷时的主要食物。一拿到薪水就吃三文鱼子IKURA,新鲜的绝不死咸,是天下美味。但很少能尝到精子,只在新潟县做的「村上宴」中吃过一次,包括了三文鱼头软骨,叫为「冰头」,用醋腌之,还有盐渍的胃和肠,一共二十二品。

三文鱼的肚边,叫为HARASU。从前切完扔掉,当今也一袋袋地卖,最为肥腻,味又甘美,高级的寿司铺也会烧给你吃。从筑地鱼市买回来,不下油,就那么煎一煎,仙人食品也。

和鲑鱼一样游回溪中产卵的有夏天最清甜好吃的「鲇」,台湾人称之为香鱼。说也奇怪,活生生的鱼用手一抓,在鼻上一闻,绝无鱼腥,还嗅到一股像青瓜的味道呢。

鲇鱼一般是烧来吃,相信大家都试过,稀有的是它的肠和肝用面酱腌制,叫为URUKA,那股苦味,非常过瘾。

讲到内脏,香港人最大误会的是把鱼子叫为蟹子,那种爽爽脆脆的口感,产生于飞鱼。另外一块块很硬的日人叫为「数之子」,那是鱼束鱼的卵。

鱼子最著名的是乌鱼,又称「鲻」或「鰡」的,分淡水和咸水。海鱼较大,才能制造乌鱼子KARASUMI,日人称之为「唐墨」,样子像唐朝时进口到日本的墨条。后来传到台湾,被他们发扬光大,一般人还以为是台湾先学会吃乌鱼子呢。

吃过最珍贵的鱼子,就是河豚的,那是用盐腌制,要经过三年才能解毒的下酒菜,没什么特别之处,一味是咸。

河豚当然不可不谈,先是用肉来煮汤,那种甜美,一吃上瘾。奇妙的是,冷了也不腥。吃刺身的话,第一次觉得肉甚硬,没什么吃头,但到了第二第三回,细嚼之下,满口甜蜜的津液,才知道为什么要拚死去吃。

罪过、罪过。也试了鲸鱼,它一身是宝,皮下脂肪叫卑尔根,因像肥猪肉。小肠叫百寻,胃叫丁字,肾叫豆脏,还有乳房也能吃,但是尾部的肉最美,不比TORO差,才知日人为何那么痴爱。

在日本还吃过数不尽的鱼类,生吃固佳,但用清酒和酱油来煮,并不逊香港人的蒸鱼,尤其是那尾叫为KINKI的「喜知次」,皮下一层肥油,百食不厌。

还有数不清的鱼,不一一枚举。留学之后,我又到各国流浪,一方面又为拍戏工作,到海外吃鱼去也。

蔡澜的美食文章篇2:面痴

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个面痴。只知从小妈妈叫我吃白饭,我总推三推四;遇到面,我抢,怕给哥哥姐姐们先扫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给你吃面好不好?”妈妈笑着问。我很严肃地大力点头。

第一次出国,到了吉隆坡,联邦酒店对面的空地是的士站,专做长程车到金马仑高原,三四个不认识的人可共乘一辆。到了深夜,我看一摊小贩,店名叫“流口水”,服务的士司机。肚子饿了,吃那么一碟,美味之极,从此中面毒更深。

那是一种叫福建炒面的,只在吉隆坡才有,我长大后去福建,也没吃过同样味道的东西。首先,是面条,和一般的黄色油面不同,它比日本乌冬还要粗,切成四方形的长条。

下大量的猪油,一面炒一面撒大地鱼粉末和猪油渣,其香味可想而知,带甜,是淋了浓稠的黑酱油,像海南鸡饭的那种。

配料只有几小块的鱿鱼和肉片,炒至七成熟,撒一把椰菜豆芽和猪油渣进去,上锅盖,让料汁炆进面内,打开锅盖,再翻兜几下,一碟黑漆漆,乌油油的福建炒面大功告成。

有了吉隆坡女友之后,去完再去,福建炒面吃完再吃,有一档开在银行后面,有一档在卫星市PJ,还有最著名的茨厂街“金莲记”。

最初接触到的云吞面我也喜欢,记得是“大世界游乐场”中由广州来的小贩档,档主伙计都是一人包办。连工厂也包办。一早用竹升打面,下午用猪骨和大地鱼滚好汤,晚上卖面。宣传部也由他负责,把竹片敲得笃笃作响。

汤和面都很正宗,只是叉烧不同。猪肉完全用瘦的,涂上麦芽糖,烧得只有红色,没有焦黑,因为不带肥,所以烧不出又红又黑的效果来。从此一脉相传,南洋的叉烧面用的叉烧,都又枯又瘦。有些小贩手艺也学得不精,难吃得要命,但这种难吃的味道已成为乡愁,会专找来吃。

南洋的云吞面已自成一格,我爱吃的是干捞,在空碟上下了黑醋、酱油、西红柿酱、辣酱。面渌好,捽干水份,混在酱料中,上面铺几条南洋天气下长得不肥又不美的菜心,再有几片雪白带红的叉烧。

另外奉送一小碗汤,汤中有几粒云吞,包得很小,皮多馅少。致命的引诱,是下了大量的猪油渣,和那碟小酱油中的糖醋绿辣椒,有这两样东西,什么料也可以不加,就能连吃三碟,因为面的份量到底不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日本,他们的经济尚未起飞,民生相当贫困。新宿西口的车站是用木头搭的,走出来,在桥下还有流莺,她们吃的消夜,就是小贩档的拉面。

凑上去试一碗,那是什么面?硬绷绷的面条,那碗汤一点肉味也没有,全是酱油和水勾出来的,当然下很多的味精,但价钱便宜,是最佳选择。

当今大家吃的日本拉面,是数十年后经过精益求精的结果,才有什么猪骨汤、面豉汤底的出现,要是现在各位吃了最初的日本拉面,一定会吐出来。

方便面也是那个年代才发明的,但可以说和当今的产品同样美味,才会吃上瘾,或者说是被迫吃上瘾吧!那是当年最便宜最方便的食物,家里是一箱箱地买,一箱二十四包,年轻胃口大,一个月要吃五六箱。

什么?全吃方便面?一点也不错,薪水一发,就请客去,来访的友人都不知日本物价的贵,一餐往往要吃掉我的十分之八九的收入,剩下的,就是交通费和方便面了。

最原始的方便面,除了那包味精粉,还有用透明塑料纸包着两片竹笋干,比当今什么料都不加的豪华,记得也不必煮,泡滚水就行。医生劝告味精吃得太多对身体有害,也有三姑六婆传说方便面外有一层蜡,吃多了会积一团在肚子里面。完全是胡说八道,方便面是恩物,我吃了几十年,还是好好活着。

到韩国旅行,他们的面用杂粮制出,又硬又韧。人生第一次吃到一大汤碗的冷面,上面还浮着几块冰,侍者用剪刀剪断,才吞得进去。

但这种面也能吃上瘾,尤其是干捞,混了又辣又香又甜的酱料进去,百食不厌,至今还很喜欢,也制成了方便面,常买来吃。

至于那种叫“辛”的即食汤面,我就远离,虽然能吃辣,但就不能喝辣汤,一喝喉咙就红肿,拼命咳起嗽来。

当今韩国作为国食的炸酱面,那是山东移民的专长,即叫即拉。走进餐馆,一叫面就会听到砰砰碰碰的拉面声,什么料也没有,只有一团黑漆漆的酱,加上几片洋葱,吃呀吃呀,变成韩国人最喜欢的东西,一出国,最想吃的就是这碗炸酱面,和香港人怀念云吞面一样。

说起来又记起一段小插曲,我们一群朋友,有一个画家,小学时摔断了一只胳臂,他是一个孤儿,爱上另一个华侨的女儿,我们替他去向女友的父亲做媒,那家伙说我女儿要嫁的是一个会拉面的人,我们大怒,说你明明知道我们这个朋友是独臂的,还能拉什么面?说要打人,那个父亲逃之夭夭。

去到欧洲,才知道意大利人是那么爱吃面的,但不叫面,叫粉。你是什么人,就吃什么东西;意大利人虽然吃面,但跟我们的完全不同,他们一开始就把面和米煮得半生不熟,就说那是最有“齿感”或“咬头”的,我一点也不赞成。

唯一能接受的是“天使的头发”(Capflli D'angelo),它和云吞面异曲同工。后来,在意大利住久了,也能欣赏他们的粗面,所谓的意粉。

意粉要做得好吃不易,通常照纸上印的说明,再加一二分钟就能完美。意大利有一种地中海虾,头冷冻得变成黑色,肉有点发霉。但别小看这种虾,用几尾来拌意粉,是天下美味。

其他的虾不行。用香港虾,即使活生生的,也没那种地中海海水味。谈起来抽象,但试过的人就知道我说些什么了。

也有撒上乌鱼子的意粉,台湾人不知道,以为乌鱼子只有台湾人和日本人才吃。撒上芝士粉的意粉,永远和面本身不融合在一起,芝士是芝士,粉是粉,但有种烹调法,是把像厨师砧板那么大的一块芝士,挖深了,成为一个鼎,把面渌熟后放进去捞拌,才是最好吃的意大利面。

了前南斯拉夫,找不到面食。后来住久了,才知道有种鸡丝面,和牙签般细,也像牙签那么长,很容易煮熟。滚了汤,撒一把放进去,即成。因为没有云吞面吃,就当它是了,汤很少,面多,慰藉乡愁。

去了印度,找小时爱吃的印度炒面,它下很多西红柿酱和酱油去炒,配料只有些椰菜、煮熟了的番薯块、豆卜和一丁点的羊肉,炒得面条完全断掉,是我喜欢的。但没有找到,原来我吃的那种印度炒面,是移民到南洋的印度人发明的。

在台湾生活的那几年,面吃得最多,当年还有福建遗风,炒的福建面很地道,用的当然是黄色的油面,下很多料,计有猪肉片、鱿鱼、生蚝和鸡蛋。炒得半熟,下一大碗汤下去,上盖,炆熟为止,实在美味,吃得不亦乐乎。

本土人做的叫切仔面,所谓切,是渌的意思。切,也可以真切,把猪肺、猪肝、烟熏黑鱼等切片,乱切一通,也叫“黑白切”,撒上姜丝,淋着浓稠的酱油膏当料,非常丰富,是我百吃不厌的。

他们做得最好当然是“度小月”一派的担仔面,把面渌熟,再一小茶匙一小茶匙地把肉末酱浇上去,至今还保留这个传统,面担一定摆着一缸肉酱,吃时来一粒贡丸或半个卤鸡蛋,面上也加了些芽菜和韮菜,最重要的是酥炸的红葱头,香港人叫干葱的,有此物,才香。

回到香港定居,也吃上海人做的面,不下鸡蛋,也没有碱水,不香,不弹牙。此种面我认为没味道,只是代替米饭来填肚而已,但上海友人绝不赞同,骂我不懂得欣赏,我当然不在乎。

上海面最好吃的是粗炒,浓油赤酱地炒将起来,下了大量的椰菜,肉很少,但我很喜欢吃,至于他们的煨面,煮得软绵绵,我没什么兴趣。焦头,等于一小碟菜。来一大碗什么味道都没有的汤面,上面淋上菜肴,即成。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最爱的是葱油拌面,把京葱切段,用油爆焦,就此拌面,什么料都不加,非常好吃。可惜当今到沪菜馆,一叫这种面,问说是不是下猪油,对方都摇头。葱油拌面,不用猪油,不如吃发泡胶。也有变通办法,那就是另叫一客红烧蹄膀,捞起猪油,用来拌面。

香港什么面都有,但泰国的干捞面叫Ba-Mi Hang,就少见了,我再三提倡这种街边小吃,当今在九龙城也有几家人肯做,用猪油,灼好猪肉碎、猪肝和猪肉丸,撒炸干葱和大蒜茸,下大量猪油渣,其他还有数不清的配料,面条反而是一小撮而已,也是我的至爱。

想吃面想得发疯时,可以自己做,每天早餐都吃不同的面,家务助理被我训练得都可以回老家开面店。星期一做云吞面,星期二做客家人的茶油拌面,星期三做牛肉面,星期四炸酱面,星期五做大卤面,星期六做南洋虾面,星期天做蔡家炒面。

蔡家炒面承受福建炒面的传统,用的是油面,先用猪油爆香大蒜,放面条进锅,乱炸一通,看到面太干,就下上汤煨之,再炒,看干了,打两三个鸡蛋,和面混在一块,这时下腊肠片、鱼饼和虾,再炒,等料熟,下浓稠的黑酱油及鱼露吊味,这时可放豆芽和韮菜,再乱炒,上锅盖,焖它一焖,熄火,即成。

做梦也在吃面。饱得再也撑不进肚,中国人说饱,拍拍肚子;日本人说饱,用手放在颈项;西班牙人吃饱,是双手指着耳朵示意已经饱得从双耳流出来。我做的梦,多数是流出面条来。

蔡澜的美食文章篇3:旅行时吃的鱼

从日本小仓乘船,抵达韩国釜山,再坐火车,一站站停,享用当地的海鲜,最后抵达汉城(今首尔)。

日本过量捕捉,鱼虾已少,但韩国的还很丰富,价钱便宜到极点。见到鱼缸的活鱼,就叫侍者劏来吃,日本人少有把鱼内脏当刺身,韩国人全部吃,肠和肝生吃起来非常美味,前者爽脆,后者柔软甘甜。

他们做起金渍,把生鱼肠夹在白菜里面腌制,令其味错综复杂,也是一种文化。最怪的是把魔鬼鱼腌制发酵,奇臭无比,但一吃上瘾,又想食之。

另有一种海鳝,生活在海底,张开口就有浮流动物可吃,眼渐退化,盲了;身体也起异变,骨头没了。渔民捞起一把数十尾,用稻草生个火,把盲鳝抛进去,不一会儿,皮焦了。手抓紧,向前一捋,露出白色的肉,就那么吃将起来,一点也不韧,有咬头,细嚼之下一阵清甜,非常美味。

去到欧洲,餐牌上的主菜总有鱼和肉的选择,我从来不叫前者。因为洋人吃鱼,来来去去就是鳕鱼 HAKE、石斑 GROUPER、鱲鱼 SEA BEAM和同科的 RED SNAPPER、鲭鱼 MACKEREL、鰤鱼YELLOW TAIL、比目鱼 SOLE和鲈鱼 SEA BASS,当然最多的是三文鱼和金枪鱼了。

鱼是野生的,鲜甜得很,本身无罪,但是做法却不敢领教,不是烤就是煮,从来不会蒸。而且怎么做都好,一定要挤柠檬汁进去,这两种食材绝不配合,是从前做不新鲜的鱼留下来的坏习惯。

在美国时而见到游水的鳟鱼,彩色缤纷,称之为「彩虹鳟 RAINBOW TROUT」。大喜,买回来清蒸,肉粗糙,味道又怪,咽不下喉。

以为无鱼可吃,到了荷兰,见街边小贩卖鲱鱼,腌制发酵后就那么整条吞进肚。试了一尾,啊,香甜肥美无比,而且一点也不腥,真是好吃。

腌制过的葡萄牙人至爱,澳门人称之为「马加休」的,很对不起,我并不感觉到有什么滋味。反而在葡萄牙时,逢沙甸鱼节,大家都不做事,大事庆祝,吃当造的沙甸鱼,肉幼细,油又多,那可真是宝贝。

到了邻国西班牙,印象最深的是海鳗的幼苖。用一个陶钵,烧红了,下橄榄油和大量的大蒜,上盖,熄火,余热把鱼焗熟,美味至今难忘。

在伊碧沙 IBIZA小岛上,住着一群老嬉皮,他们各地旅行,享尽美味,落脚在当地后开海鲜餐厅,所选的大比目鱼 FLOUNDER,只卖其边缘的部份,抓着长骨,吸嚼骨边的幼肉和啫喱状的鱼胶,是其它鱼吃不到的美味。

苏格兰的三文鱼,用烟熏制后倒是可口的,除此之外,煮或煎,都没什么吃头。英国的炸鱼薯仔 FISH'N CHIPS,他们不可一日无此鱼,但我始终没在那里长期生活过,不懂得欣赏,因为用的不是新鲜鱼。

去到意大利,才知道他们也吃乌鱼子,盐渍后晒干,捏碎了撒在意大利粉上。乌鱼子之中,品质最好的来自希腊的小岛,已被法国名店包去,用蜡封起来,卖得比金子还贵,法国人也是切片送酒的。

但世界上的鱼子之中,最珍贵的当然是鱼子酱。鲟鱼由海游入川中,在俄国伏尔加河畔,渔民抓到大鲟鱼,即劏肚,取出鱼子,盐也不放,就那么送强烈的伏特加酒,一把一把用手抓来吃,不枉此生。

如果把八爪鱼也当成鱼的话,那么地中海周围诸国的八爪鱼最为好吃,用个铁网夹住,在炭上烧,下橄榄油和盐,也少不了柠檬汁。发现原来一点也不硬,地中海的品种和其它的不同,不能比较,要是用香港市场买到的八爪鱼同样炮制,一定韧得如嚼鞋底。

在马赛海边吃到的布耶佩斯鱼汤,和他处完全两样,用渔民在海中当天捕到的杂鱼来煮。那些品种是马赛独有的。汤,不用「喝」字,是因为喝汤只是一部份,主要是吃那些由汤中捞出来的杂鱼,异常香甜。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海边,见有渔船上卖鱼,都是猛火烤的,也不怕船被烧掉。各种鱼类,以鲭鱼为主,烤一尾卖一尾,也因为是当天捕到的缘故,还是吃得过。

回到台湾,吃到肉最幼细,味最香的是他们的「花跳」了,这是一种弹涂鱼,生活在泥泞之中,样子像澳门的乌鱼,但比它甜十倍。用几尾来滚姜丝汤,已经甘美,不必下什么味精。这种鱼还有一样吃法,那就是放在炭上烤,但餐厅嫌时间花得多,已渐失传。

在筑地市场卖的鲔鱼 TUNA,因为运到时间太久,已冷冻得像一颗大炸弹,头和内脏皆除去,才不会腐烂。但在高雄附近的东港,离海不远就能捕到黑鲔,内脏还是新鲜,可做各类的佳肴,像鱼肠卤了、心脏用来煮、肝以大蒜蒸之、鱼脊骨煮汤,吸中间的骨髓、鱼头烤熟,眼睛有如苹果那么大,爱吃鱼眼的人可乐了。

大陆的鳜鱼、鳇鱼、鱼兹鱼、白鱼、武昌鱼和鲈鱼等等名贯天下,但对我这个不是从小吃到大的人来说,是不太懂得欣赏。

二、香港哪些美食最出名

沙河粉

简称河粉或河,正宗山水沙河粉的原产地就是在广州沙河镇,故名。是中国广东

、广西、海南和港澳、东南亚一带常见的一种小吃主料,常见的煮法为炒或水煮

后配汤,例如炒牛河、上汤河粉。

沙河粉原料是大米,将米洗净后磨成粉加水制成米浆,用米浆蒸成薄粉皮、再切

成带状而成。因它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制的,所产的粉薄白透明,爽软韧

筋兼备,炒、泡、拌食皆宜。

手工制成的沙河粉色白,近来也有店家在其中加入各种蔬菜汁或者水果汁,制成

五颜六色的沙河粉。沙河粉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在广州随之出现了大量自行生产

的米粉,部分厂家甚至在陈化米中加入硼砂制作,影响了饮食安全。

2004年,广州市政府考虑将沙河粉以“广州沙河粉”之名申报“原产地域产品”

保护,从而加强对沙河粉制造业的管理。

馄饨面

或叫做云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馄饨和蛋面,加入热汤

即成。

据考究,馄饨面最早在清末民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

传入。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着四处去卖。因为小贩通常在晚间到住宅区出售,

为免滋扰坊众,叫卖时只会以小木棒敲打竹板,发出“督督”之声,故又称为“

卖督督”。后来一些成功的小贩改为在店铺内经营,经过数十年后,成为今日的

馄饨面老店。

馄饨面在行内称为“蓉”或“拥”(此时两者粤音均为 jung2“涌”)。前者据

说是“芙蓉面”的简称,后者据说是早期的馄饨面比较小,冬天时低下阶层把小

碗抱(即“拥”)在怀里,饱肚之余又可取暖,因此又称“细拥”(“细”就是

小的意思)。

娥姐粉粿

原本是顺德凤城的家常点心,后来因本来是大良自梳女的“娥姐”到广州茶楼打

工。打工期间,因其美貌姿色,深得西关之“黄大少”宠爱。后来黄开了间“茶

香室”,以娥姐粉粿做招牌货,由于粉粿皮薄馅靓,很快名气传遍广州。后来也

传到香港。

粉粿馅料有菜脯粒、虾米、花生、芫荽、瘦肉粒等。隔水蒸的粉果色泽为半透明

,皮薄而略带韧度,与虾饺不同。

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闻名于世,最基本的还是在于它的选料和制作技艺无比精巧,其特点是

皮薄松软、油光闪闪、色泽金黄、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清晰、不易破碎、

包装讲究、携带方便。广式月饼分为咸、甜两大类。月饼馅料的选材十分广博,

除用芋头、莲子、杏仁、榄仁、桃仁、芝麻等果实料外,还选用咸蛋黄、叉烧、

烧鹅、冬菇、冰肉、糖冬瓜、虾米、桶饼、陈皮、柠檬叶等多达二三十种原料,

近年又发展到用凤梨、榴莲、香蕉等水果,甚至还使用鲍鱼、鱼翅、鳄鱼肉、瑶

柱等较名贵的原料。

“广式月饼”起源于1889年,当时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

料,清香可口,大受顾客欢迎。光绪年间,这家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那种

莲蓉馅的饼点已定型为现时的月饼。

宣统二年,翰林学士陈太吉品尝该店月饼后大加赞赏,但觉“连香”二字不雅,

建议改成“莲香”,并手书了“莲香楼”招牌,沿用至今。广州市由“莲香楼”

始,各食肆、饼家纷纷仿效生产月饼,又形成“陶陶居”、“广州酒家”、“趣

香”、“大三元”等月饼名牌,“广式月饼”逐渐闻名海内外。

主要品种有:白莲蓉月、叉烧腊肠月、纯正莲蓉月、单黄白莲蓉月、单黄黄莲蓉

月、蛋黄白豆沙月、蛋黄白莲蓉月、蛋黄豆沙月、蛋黄豆蓉月、蛋黄凤梨月、蛋

黄莲蓉月、蛋黄鲜冬蓉月、蛋黄鲜椰汁月饼王、豆沙月、豆蓉月、凤梨精品月、

凤梨月、贡品月、果仁芋蓉月、欢乐儿童月、黄金PIZZA月、火腿月、健康月、

66、莲蓉月、玫瑰豆沙月、七星伴月、奶油椰丝月、礼品月、迷你月、栗蓉月、

双黄白莲蓉月、双黄豆沙月、双黄黄莲蓉月、双黄莲蓉月、榄仁烧鸡月、水果月

、eerwe、三蛋白莲蓉月、三黄莲蓉月、香槟美酒月、鲜花月、伍仁月、特大月

饼、瑶柱叉烧月、椰丝莲子月、月饼馅类原材料、云腿月饼等等。

腊肠

腊肠为中国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常见的食品,猪肉放入用猪大肠制成的肠衣,

经过压缩、脱水及晒干等程序而成。

于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黄圃镇一名叫王洪的粥

贩,忽然想到将粥档卖剩的猪肉及猪肝,以盐、糖、酱油等腌制,并酿入肠衣,

风干数天,其他人品尝后发现别有风味,于是腊肠就这样被发明。

广式腊味的口味偏甜,主要配料包括油、盐、酱油、糖等。其中腊肠较常见,制

作方法为将猪肉切粒腌制,然后塞入肠衣(一般用猪、羊等牲畜的小肠制作)内

风干。长度有长有短,颜色比较鲜艳。

除腊肠外,广式腊味还包括腊肉、腊鸭、腊制内脏(如腊鸭胗、腊鸭肠),以至

于腊鱼、腊田鼠等多个种类。此外,还有使用多种原料的复合腊味(像是在鸭肝

中塞入肥猪肉后腊制而成的“金银润”)等。

广州市内较为出名的腊味牌子,有皇上皇、八百载、沧州腊味、金麒麟等。此四

者被称为广式腊味的“四大天王”。

叉烧包

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之一。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

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为直径五厘米左右,一笼通

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稍

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又有一说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

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

叉烧包是饮茶时必备的点心。叉烧包亦有急冻后放在超市出售。不过其风味与茶

楼内新鲜供应的相去颇远。

叉烧包作为其中一种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饮茶点心,很受小孩子欢迎,亦成为不

少坊间传说的主角。香港流传的一些传说有:叉烧包用的馅料来历不明。除了是

卖剩的叉烧以外,还可能加入其他不明物料。最广为流传的是将叉烧包中的馅料

换成人肉,这项传说后来更被拍成一部电影: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

蒸叉烧包时要洒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没有喷水的水壶,点心工人会把

水吞入口中,然后喷到包上。因此吃叉烧包时要把最表面一层皮剥去。

虾饺

虾饺是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多

以一口为限。传统的虾饺[1]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

,有笋,现在流行的是独虾虾饺。优质美味的虾饺一定要皮薄而软,如果饺皮是

半透明则更佳;虾要爽口弹牙,饺内有少量汁液,全只饺要够热则为最佳。

虾饺的起源地,有人指出是广州漱珠岗附近五凤乡的怡珍茶楼。最早的虾饺被称

为“五凤鲜虾饺”,诞生时间在1920-1930之间。虾饺在广东及香港,以至海外

唐人街皆可找到,粤式饮茶的茶楼、酒家。在超级市场也可找到急冻的虾饺,只

要在微波炉加热便可食用。

广东烧卖

广东饮茶吃的点心中,包括有烧卖。广式烧卖一般比较小,长度不过两厘米,一

个小笼子内可以放下三至四颗。广东烧卖款式多样化,常吃的包括:

干蒸烧卖:又有虾肉烧卖,以切碎猪肉、鲜虾为主要馅料,用鲜黄色的薄皮包裹

,再在烧卖上加一点蟹黄来点缀,蒸制而成。但由于成本问题,现多以蟹子取代

蟹黄,甚至使用成本更低的红萝卜茸。

牛肉烧卖:将切碎牛肉,用白色的薄皮包裹,再上面上加上一颗青豆蒸制而成。

三星烧卖:是干蒸烧卖的变相,在猪肉馅的烧卖分别放上冬菇、猪肚和虾肉。每

一笼三星烧卖只有三颗,便是放上这三种不同的烧卖各一。

鱼肉烧卖:体积较一般烧卖细小,主要馅料是碎鱼肉,用鲜黄色薄皮包裹蒸成。

通常作为街边小吃。

黄沙猪润烧卖:也是干蒸烧卖的变相,在猪肉馅料上加上猪润蒸制而成。是一种

怀旧点心,现时很少茶楼供应,只有一些老茶楼如莲香楼有售。

鹌鹑蛋烧卖:馅料是碎猪肉、虾肉和鹌鹑蛋。

艇仔粥

一种广东粥品。最先来自广州荔湾西关一带,原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艇(广州话

俗称“艇仔”)在荔枝湾河面经营贩售,故名“荔湾艇仔粥”,据说是由鱼生发

展过来。艇仔粥的主要配料为鱼肉、瘦肉、油条、花生、葱花,亦有加入浮皮、

海蜇、牛肉、鱿鱼等。艇仔粥以粥滑软绵、芳香鲜味闻名。现在在广州、香港、

澳门以至海外各地的广东粥品店,艇仔粥都是必备的食品。艇仔粥在行内术语为

“一弯”。

传统的广州人认为艇仔粥要在艇上食用,并以河水煮成的粥水才有风味,现时使

用的自来水不及从前。现时传统做法的艇仔粥已经买少见少,广州黄埔区仍有一

老人在其渔艇上以传统做法卖粥。受到环境所限,广州最后的艇仔粥已将近消失

。七十年代在广州人民南,南方大厦对出珠江边,仍然有艇仔粥吃。

及第粥

又称状元及第粥,指一种粤式粥点,讲究粥底绵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

点时,舀入小锅烧滚,加猪心、猪肝和猪粉肠,滚熟后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

条,伴小碟鸡蛋散上桌。猪内脏又称“杂底”,美化为“及第”,成为卖点。它

是广州西关著名粥品之一,十分鲜味可口。

由来:及第粥的名字由来版本甚多。一说“及第”一名与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有

关,相传伦氏幼时家中甚贫,以卖菜为生。隔壁粥贩怜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

以买菜为名,着伦文叙送一担菜至粥贩家,送完菜后,粥贩便以猪肉丸、猪粉肠

、猪肝生滚的白粥招待之,权当午餐。后来伦氏高中,心念粥贩赠粥之恩,重回

故地食了一碗当年老板给他熬的那种粥。由于此粥无名,伦氏为其题名“及第”

,并书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传遍广州。

第二种说法则与晚清时一肉贩有关。相传此肉贩目不识丁,为记帐方便,向家附

近的塾师学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个字。后来开科,有人撺掇肉贩去

应试,说功名全靠祖上积德。肉贩信以为真,跑去应试,在考卷上写了“猪肉”

“猪肝”“猪粉肠”几个字便把卷子上缴。恰巧应届考官是那当年教他这几字的

塾师。塾师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让他欢喜一场,便为肉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

后肉贩高中,塾师却开始后悔,担心肉贩再来混帐,于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

见有人只在考卷上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字,便把卷子作废。岂料

下科考官见考卷之后,想起前科同僚之嘱,心想这之中莫不是有什么玄机,自己

也乐得卖个人情,于是便又另作一篇,让肉贩再次中举。后来肉贩上京赴考进士

,沿途贪恋风光,不意竟迟到吃了闭门羹。目瞪口呆之际,一王爷经过,遗下一

个灯笼。肉贩捡起灯笼,又溜达到试场门口,门卫一看是王爷家的灯笼,心想这

人非同小可,赶忙迎进。肉贩把灯笼架于桌边,又是如此这般在考卷上写了七个

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灯笼的考官忙战战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贩又高中。后

来有人问肉贩靠什么高中,肉贩答曰:“猪肉、猪肝、猪粉肠。”因此,后人便

把用这三种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

第三种说法则说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

腰和猪肚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

正在吃粥,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状元知道老御史盼望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

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

,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元。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

讲及第粥的好处。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

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生活实际。在猪肉行当和饮食行业中,广东人把猪的肠脏称

之为“下水”,但在菜谱上不宜直书此诨号。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

便给它一个雅号,名曰“及第”。其后,粥粉店也把猪内脏烹调的粥品,由“猪

杂粥”易名为“及第粥”,又称“三元及第粥”。

鸡仔饼

广州特产,源于广州河南(海珠区)成珠楼所产的“小凤饼”,其历史悠久,远

近驰名。因它是成珠楼原主人伍紫垣之婢女小凤创制而得名。因人们美称“鸡”

为“凤”,而它的商标是以“小鸡”为记(“小鸡”广州人俗称“鸡仔”),故

此饼一物两称:既叫做“鸡仔饼”又叫做“小凤饼”。

成珠楼以小凤饼成名,流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小凤是伍紫垣的婢女,是顺德人。据说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初秋某日,主

人伍紫垣接待外地客人,碰巧主厨不在,便吩咐小凤做一款广东点心给客人食用

,而家里一时亦无准备煮食材料,便到成珠楼把常年储存的惠州梅菜连同五仁饼

馅(当时正直月饼季节)搓烂,加上用糖腌过的肥猪肉,再加上精盐、香料等拌

和,用饼皮包裹,捏成丸形,稍为压扁,放入炉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待客。客

人品尝后深觉甘、香、酥、甜、咸兼有,咸中带甜,味道独特因而大加赞赏并问

此饼何名。由于此饼是小凤巧制,主人便随口说是“小凤饼”。

某一天,主人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来的客人,碰巧点心师傅不在。小凤就把平时

私底下储藏起来以备充饥的饼干拿出来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后大加赞赏,过后

还来信称道。其实,小凤那时只不过是把平日宴客剩下的菜肴收集起来,加些梅

菜压成饼块,再请点心师傅代为烘干而已。想不到这种饼居然入口松化,十分可

口。这个意外的发现启发了伍紫垣,于是他命令点心师傅如法炮制,并将此饼取

名为“小凤饼”。

“小凤饼”被认为是梁氏的祖传,而“小凤”一名来自于其酷似小鸡的外形。在

后来成珠楼将“小鸡”注册为“小凤饼”的商标时,其意在附和将“鸡”雅称作

“凤”的民间习俗。

小凤饼成为名饼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成珠茶楼当时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突

然想到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方法制作。鸡仔饼用料不下十种,糖的重量占

了三成,加上少量精盐、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掺和冰肉(肥猪肉)和榄仁,使饼

身脆化,咸中带甜,可茶可酒,受到顾客的一致好评。就这样,新品种的“成珠

小凤饼”诞生了。

小凤饼过往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在20世纪20年代初,获得了“展品赛会最优等

奖”,1931年获得了“广州市国货展览会”一等奖。据说当年广播电台曾编了一

段顺口溜作宣传:“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

城最紧要买鸡仔饼。”长期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过客都喜欢手提一盒“小凤饼

”回家,作为到过广州的标记和最珍贵的“手信”。国外华侨乃至外国游客都把

“小凤饼”视为代表中国饼食的珍品。所以,小凤饼的销售点逐渐遍及省港澳。

2000年9月,由于背负多重债务无力偿还,上级单位广州市海珠区饮食服务有限

公司开始无力经营,成珠楼关门结业。2006年3月,成珠楼在众多惋惜之声中被

拆卸。2000年,在成珠楼被拍卖之后,以前的老员工在酒楼原址马路的正对面开

了一间“成珠饼家”,继续销售小凤饼。目前,门市没有并随着成珠楼的拆卸而

结业,现每天仍然有不少广州市民专程到此购买正宗的小凤饼。

莲茸包

亦作莲蓉包,是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常见的点心,是以莲蓉为馅的蒸包。做法

是将湖南湘莲以猪油搓成莲蓉,放入糖与油搅拌成的馅,在蒸笼里蒸约十五分钟

即成。

寿桃包也是莲茸包的一种。粉红色的包身就像蟠桃一样。红事以用,白事用者为

寿包,色白,不盖红印。

老婆饼

又称冬蓉酥,是一款广东传统饼食,在香港、台湾亦可找到。

老婆饼呈圆形,表面是一层酥皮,里面则是冬瓜蓉,外面香脆,馅料香滑而不腻

,新鲜出炉更佳。

起源:老婆饼的起源有多个传说,其中一个说法是古时一对穷苦夫妇,妻子把冬

瓜蓉作馅制成圆形饼,并由丈夫在街市售卖,大受欢迎。丈夫便将饼命名“老婆

饼”以感谢妻子。

老婆饼的由来另有一说,在从前,有个老婆因为公公生病了,家里没钱替公公治

病,所以自愿卖身为奴,深爱老婆的老公为了赎回妻子,努力研发了一种美味可

口的饼,并且靠着卖饼的钱将妻子赎回,于是,后来的人就将这种饼称为老婆饼

另一传说则是老婆饼由广州莲香楼首创,早年莲香楼聘请了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

师傅,他把老婆在家乡自制的冬瓜饼带给酒楼其他师傅尝试,其他师傅觉得好吃

,于是莲香楼便将之改良并推出,由于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制作,便把它名为“

老婆饼”。

竹升面

竹升面是使用竹竿(广东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称“升”)压制的面条,多是

用鸭蛋做的全蛋面(又叫银丝面),为香港、澳门及广东地区的馄饨面的常用面条

。竹升面师傅坐在竹升一端,重复力压竹升另一端下面团,压薄后再切成面条。

蛋挞

挞为英文“tart”之音译,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相对表面被饼皮覆盖馅料密封

之批/派馅饼pie);蛋挞即以蛋浆为馅料的“tart”。做法是把饼皮放进小圆盆

状的饼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鸡蛋混合而成之蛋浆,然后放入烤炉;烤出的蛋挞外

层为松脆之挞皮,内层则为香甜的黄色凝固蛋浆。

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纪,英国人已利

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制作类似蛋挞的食品。1399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

的一次宴会便有食用蛋挞的记载[1]。直到现在,蛋挞仍可在英国见到。

纵然蛋挞深受香港人欢迎,但其在香港历史尚短。据业余香港历史学者吴昊考证

,1920年的广州,各大百货公司竞争激烈,为了吸引顾客,百货公司的厨师每周

都会设计一款“星期美点”作招徕,蛋挞正是这时候在广州出现。

香港引入蛋挞的时代,现未有准确年份,有说自1940年起,香港饼店已出现蛋挞

,1950年至1980年打入多数茶餐厅。初时茶餐厅的蛋挞都比较大,一个蛋挞便可

以成为一个下午茶餐。1990年起,兼营包饼之茶餐厅逐渐减少,故现只在旧式茶

餐厅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挞,其他茶餐厅则从面包工场订购蛋挞飨客。另一方面,

香港不少酒楼的点心中也包括蛋挞仔(小型蛋挞)。

种类:

香港地道的蛋挞以挞皮分类,主要分为牛油蛋挞和酥皮蛋挞两种:

牛油蛋挞的挞皮比较光滑和完整,好像一块盆状的饼干,有一阵牛油香味,类似

西点常用之馅批底皮(Pie Crust),口感像曲奇一样,所以又有曲奇皮之称。

酥皮蛋挞挞皮的为一层层薄酥皮,近似西点的牛油酥皮(Puff Pastry);但因

使用猪油(Lard),口感较牛油酥皮粗糙。另因挞皮较厚,故酥皮蛋挞的馅料量

较牛油蛋挞为少。

除以砂糖及鸡蛋为蛋浆的主流蛋挞外,亦有在蛋浆内混入其他材料的变种蛋挞,

如鲜奶挞、姜汁蛋挞、蛋白蛋挞、巧克力蛋挞及燕窝蛋挞等等。

著名蛋挞售卖店:

香港

位于香港岛中环摆花街的泰昌饼家所出产的蛋挞,由于曾获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彭

定康光顾,故被称为“肥彭蛋挞”,该店亦因此而吸引不少市民光顾。由于租金

上涨,该店曾经暂停营业,但有热心顾客为店主觅得新铺,该铺位置正好在旧铺

对面,方便老主顾容易找回新店,现时已经复业,其后更于2005年11月11日在旺

角新世纪广场开设分店。旧铺因为业主大幅度加租而结业,该铺位现为一家朱古力(巧克力)制作及零售店租用。于2008年更在红磡黄埔花园吉之岛的超级市场内,以摊位形式开设另一分店。位于九龙九龙城的豪华饼家于1970年代开业,高峰期每日卖3000多个蛋挞。常客包括也是泰昌熟客的影星周润发:“新鲜出炉时,大家(豪华跟泰昌的蛋挞)。

澳门

位于澳门氹仔地堡街的新好利茶餐厅,其出售之燕窝蛋挞远近驰名。吸引了不少本地及外地游客光顾,外地食客当中以香港最多。该店还出售很多不同口味的蛋挞。

位于路环的安德鲁饼店,是葡挞的鼻祖。

糯米鸡

是源自广东的一种点心。制法是以荷叶包著糯米,中央放鸡肉、叉烧肉、咸蛋黄

、冬菇等馅料。

传统的糯米鸡的份量不少,吃一个糯米鸡已差不多是半顿饭量。因此约1980年代

起的广东酒楼推出材料相同,而体积小一半的珍珠鸡。

另一种和糯米鸡相似的点心是荷叶饭。两者外形相似,但荷叶饭是以粘米而不是

糯米制成。

相传糯米鸡起源是广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盖著蒸熟而成,后来为小贩为方便肩

挑出售,改为以荷叶包裹。

另外有传糯米鸡的古代制法是以糯米、瑶柱、虾干粒等其他馅料放入已经去骨的

鸡翼中,蒸熟而成。然而,古代制法的糯米鸡现时仍以糯米鸡翼的名称在少数食

肆有售。

与粽的区别:糯米鸡除用荷叶,粽叶包外,还有不同,糯米鸡用荷叶折实,方块

形状,粽是用绳扎实,是长条或菱形状。更主要区别,糯米鸡用蒸具蒸熟,粽子

用水煮熟的。吃起来糯米鸡的米饭较软绵,粽的米饭稍硬一些。另外,粽与糯米

鸡的材料也有不同,广东的粽主要用豆、肥猪肉、咸蛋作馅。

烧鹅

烧鹅是烧味的一种,是把填满调味料的鹅,挂进炭炉里用木炭高温烧烤出来的菜

式,以皮脆有光泽,皮汁多而不带腥味为上品,通常配以甜酸酱汁食用。

香港的烧鹅在制法上无甚分别,但由于成本等原因,一些香港食肆的烧鹅其实是

以鸭代替鹅,但仍然称为烧鹅。

香港以烧鹅驰名的食肆,包括中环镛记及新界深井一带多家烧鹅酒家。

实际上烧鹅本来源于烧鸭,而这种烧鸭则最初来源自北京填鸭。

凤爪

三、山西美食有哪些

云南北路上的星愿之城:虽然我本身不是很喜欢星愿,但是它家的蛋包饭、笼家饭

还有最出名的宾治口碑还是不错的。

悠仙美地:我最喜欢的一家茶社。牛柳饭、腓力牛排、意大利面、都不错,总之,我觉得它家的东西每一样我都很喜欢的说!

马台街上有一家吃肚四宝的地方。像火锅一样,但是里面有肚四宝,不错的,也不算贵,5个人吃了一个30的锅,点的菜一共才80块

德一:广东菜馆,送褒汤,两个人好象吃了50多块,里面的堡仔饭还有一些清淡的炒菜都不错!

百姓人家:家常菜为主,几个人去吃的话也挺实惠和方便的。

DISCOVERY:吃甜品的地方,虽然很多人都说不怎么样,但是在南京,估计能吃甜品的地方也只有在那里了。椰汁黑糯米(8元)川贝炖雪梨(15元)DISCOVERY在湖北路,招商银行的巷内,华联超市对面,第5季茶社旁边

金陵人:鼓楼区委斜对过,笋干烧鸭胗,辣子鸡、海派醉花生。我们在那里小饭桌过的,它家的蛋黄居锅巴,我觉得是南京我吃过最好吃的。

狮子楼:很容易找,我们也在那里小饭桌过的。都是吃小吃的地方。记住,如果去,一定点小吃,还有那个最有名的狮子头。一定要点,其他的都一般了。

东北炖:也在狮子桥里面。经营东北风味菜肴,餐馆窗户上贴着:喝东北酒,听二人转;店主言:东北菜实,东北人直,东北酒醇,东北饼香。小鸡炖蘑菇28元、猪肉炖粉条20元、酱大骨20元。几个人去吃饭还是很实惠的。

新日村:我们在那里小饭桌过的,感觉很多菜都很好吃。有一定水准,比较稳定!

杰克地方:很老的牌子了,是吃西餐的。特色是意大利批萨、意大利面、丁骨羊排

一只鸡:韩国料理,韩国人开的。海鲜葱饼、石锅拌饭,炒年糕,烤五花肉、烤鸡排、烤八爪鱼、烤牛肉、烤鳗鱼、草莓汁(韩)5元/听。

金禾泰泰国餐厅:在狮子桥里面。去吃过一次,感觉很好,非常喜欢。沙律海鲜卷、炭烤金沙排、香叶西米糕、炸虾饼、招牌咖喱肉蟹、酸辣无骨鸡爪、鲍汁鱼腐扒菜胆、泰国黄咖喱牛腩煲(口味很浓烈)、拌饭很不错、金不换膳片辣味重。咖喱蟹还有西米膏一定要吃!

猫空:一直觉得它家就像一个大杂院,环境很不好,尤其是到星期天的时候,更吵的要死。但是还是很有人气。煲仔饭,推荐台湾咸蛋肉饼。

西北面馆:湖南路商场旁巷内,干切、红烧牛肉拉面

杨姐面:比较有特色,口味比较辣。成都风味小吃,担担面

狮子桥米线馆:狮子桥2号,过桥、水煮、辣鸡,牛肉卤粉。

玉娟肥肠鱼:虽然这家店很烂,但是我还是要推荐一下。它家的肥肠鱼、鸡翅还是可以吃吃的,其他的就算了吧,现在在工业大学那里又开了一家分店。

湖南路上有一家北京烤鸭:有好几个分店。偶尔吃吃还是可以的。

趣乐:南京很有名的烧烤。在云南路上。13路大方巷站附近。东西都不错。

老纪:在马台街上。它家还有酸菜鱼也很出名。他家的烧烤烤羊肉串1元、鸡翅2元、蹄筋2元、鲳鳊鱼2元、羊排5元,口味绝佳。

三牌楼和会街的尹氏鸡汁汤包店:汤包、鸭血粉丝汤。不错!

福建扁食馄饨:狮子桥2号,中华民肴食街上,扁食馄饨、珍珠纳底、肉燕、煎饺等

万国混沌:在西流湾里面,各种国家的混沌都有!

回味的鸭血粉丝。

面点王:手抓酱排骨

个人不喜欢悠仙美地,却狂喜欢猫空,冬天吃它家的煲仔饭,特享受。

趣乐:南京很有名的烧烤。在云南路上。13路大方巷站附近。东西都不错。

经常路过,都不知道呀,要去寻一寻。

我觉得馄饨好吃的重要性是在于辣油,有好的辣油就不要烦唠!

推荐:湖北路金唐对面的杏花村不错,特别是里面的鲶鱼粉皮,味道相当不错,一盆鲶鱼粉皮两人吃就饱了。不要听他再推荐其他的菜了,那个什么菜秧肉圆煲,我觉得不好吃,里面有姜,但我老公喜欢,个人口味吧!

狮子桥的韩国美食大长今不错,我最喜欢吃里面的石锅拌饭,好吃,还有烤五花肉,一点都不腻,蘸上一点他提供的香油,裹上一点香辣酱,再用生菜包上,简直味道好极了,度量不大的,两人点这两道菜,也能饱了,估计就六十几块钱。

新街口午餐全攻略

我们楼下沈举人巷

1、麻辣烫——菜的品种一般多,口味还不错,有个严重的问题,他家的煤炉火不大,要等好久,所以我难得吃

2、鸭血粉丝汤——怎么说呢,我觉得口味满好的,每次去人都很多哦,粉丝和干丝可以混着放,但是我同事不喜欢

3、油炸串——我一般不怎么吃油炸摊子的东西,那油乌漆麻呵的,不知道用了多久了,呵怕呵怕~~~不做推荐

4、炒酿皮炒面——有次看见有人吃炒面,乖乖呵死人哦,呵滴嘛是简直翻了酱油瓶子,水也不代人家倒一杯,同样不推荐

5、福建小吃——还可以哦,值得去试一试,他家有扁肉馄饨,虽然没有凤凰西街那家好吃,但还是满赞滴,另外他家的雪菜面也不错,好吃,其他的还没吃过

6、牛肉拉面和对面的面馆——有点搞不懂,这2家的东西是越做越差,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的,环境又糟,口味也不好,难道新街口除了这2家就没地方去了吗?

7、一品——说实话我觉得一品的东西很一般,只能是算吃西餐的初级阶段,小火锅也不咋的,但每天看他们家人都爆多,没兴趣,路过ing……

8、华新门口盒饭——好象是新出来的,没吃过,一句话带过吧,其实是很珍贵的,我们附近没有盒饭卖

9、金陵快餐——说实话,以我的经济能力,如果每天去金陵叉午饭的话,我的口袋很快就会被榨干的,所以一次也没去吃过,偶尔吃包子,现在几乎也吃腻了,听同事说他家菜饭很好吃4元/份,+鸡蛋羹4元/份,我倒~~~就这么2样东西8块钱,汗!我是穷人啦!

10、孚美尔情景咖啡——我偏爱小的那家,狂有情调,布置得真不错,大的也满好的,音乐也不错,经常放一些苏格兰风笛之类的轻音乐。饭么就不谈来,去那是吃环境的。

华侨路

1、证券大厅旁边有个米线店——我觉得很难吃,我习惯了中华路蒙自的口味,一点不喜欢这家的。

2、交易市场旁巷子口的一家拉面——他家的刀削面好吃,其他没吃过

3、豆菜桥一家牛肉馄饨店——不好吃,很一般,但还算干净

4、豆菜桥超市旁一家皮肚面——我没在吃过面条,我们几个朋友在楼上点菜的,看见楼下人很多,卫生还算干净

金鹰附近

1、蘸水面——面对面2家都好吃,相对简陋的那家更好一点,听说标点美食报导过的。

2、靠金鹰的一家小吃店——做肉夹馍的,一般,不过他家有蛋夹馍,凉皮还可以。

3、粉丝汤——值得去尝尝的

注:我在这巷子里吃的不多,因为觉得这里太脏了,有点受不了。

4、芳婆——目前是我定点早餐点,有时候也顺带买点东西当作中午饭带到单位去和同事分享

5、星愿之城——我比较喜欢吃他家的乌冬面,我朋友都说我脑子秀逗了

6、杰克地方——以前常去现在很少,总觉得那里象西餐大排档,不过比一品好

7、马老头——我去吃过大盘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鸡少,没有青岛路的香

8、马老头隔壁的米线——也就一般般啦

9、妇幼医院旁边的汤包店——记不得名字了,不过满好吃的

明瓦廊

1、易记面——不用讲了吧?但其实我觉得他没有北圩路迎春里那大碗皮肚面好吃,是家老头开的,皮肚很有咬劲,一想就流哈拉子~~~吼吼~~~

2、老头——呵呵,此处省略200字……

3、大象米线——值得推荐的,虽然还是不如蒙自好吃,有机会去尝一尝好了

4、精武鸭颈——已经算是我的零嘴了

5、肉夹馍——可惜早晨没有,不然我就当作每天的早饭了

6、三元巷加油站旁的饺子馆——哈哈~~~赞!!!

7、星愿之城冰品——大象旁边,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夏天的时候经常吃。

8、阿旺——在石鼓路大洋对面EV旁边,门口摆了塑料桌子的,还不错哦~~~就是分量少了点,连我都吃不饱,别说我的BF了

9、 J.MISA水吧——在大洋楼下,对着东方名苑的,简餐一般,环境还可以,有时候中午过来休息一下,因为地点原因,比较安静。我喜欢他家的咸肉泡饭。

10、意外推荐——苏果超市光明大号果粒酸奶,没记错的话好象是6.8元/个,巨大!想减肥的MM可以中午只吃这个,我反正经常吃。

莱迪广场附近

1、蓝与白——是我同事推荐的,于是我很不情愿的写了上去,每次都吃不饱,而且又贵:(

2、商茂-1楼——没什么多好吃的东西,干净,而且以前在商茂10F餐厅吃腻了,就经常来吃咯

3、红樱桃——不提了,简直是说不出口,以前在商茂上班第一天就去那吃饭,狂难吃,又死贵,惨叫连连

4、上海人家——国贸楼上的,难得去,嫌麻烦,国贸的电梯不好坐

5、悠仙美地——经常去哦,虽然电梯不好做,还是抵抗不住诱惑,象我们这种办公室职员薪水可怜,一般请同事客也就近在这里解决,又好吃又不贵,就是每次去哦,人多得嘛要等一个多小时,吵得跟大食堂一样,一点不象茶社,没有珠江路那家环境好

6、新百食堂——去那吃饭是要有内部卡的,我同事有就跟着她去了几次,很实惠哦,比商茂的食堂好。

7、大娘水饺——从来不吃,我和大娘水饺都是从常州出来的,搞不懂为什么大娘水饺在常州没那么受欢迎呢,南京人怎么那么喜欢吃水饺的。想当年大娘从一个商厦楼下一个10+平方的小屋子起步时,我去吃了一次就再也不吃了。

8、粉丝汤——实在是腻得什么都不想说了

9、莱迪中间的酸辣汤(?)——我是去逛街的时候看见很多很多很多人排队,没有桌子,全部就在旁边端着吃,什么形态的都有(当时是下午3点)。象是粉丝类的东西,听说是酸辣味的,没兴趣,不过人确实很多,老板赚狠了。

10、云中小雅——哎呀!贵哦!一顿午饭吃掉我N多钱,还只能坐一小会就急着上班咯,这种地方么,是要晚上来滴,和心爱的BF,看南京夜景,喝红酒,说情话(害羞咯~~~)

11、花舞——因为朋友在里面上班的缘故,经常去,喜欢他家的照烧鳗鱼,酱赞得来~~~生鱼片始终吃不惯,其他好多菜都吃过,就是记不得名字,因为每次去都是让朋友做主代我点菜的

游附西街

1、延龄巷有家水饺——在金顺烧鸡公对面,很小,不过很好吃

2、中国银行旁边的巷子——里面有好几家面馆,都可以去试试的

3、东方公主旁卖包子——经常看见很多人排队,以前哦,现在搬家了好久没从那走,情况不确定

4、麦当劳旁边的珍珠奶茶——其实就那回事,吃多了有点腻,不知道怎么人那么多的,他家生意狂好,有时候不想吃东西就买一杯当午饭,全作减肥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cslcc.cn/rmcp/38749.html


TOP